夜间安防无人机需以 “低光环境适应性 + 精准识别” 为核心配置,同时通过 “硬件优化 + 操作策略” 规避风险,具体如下:
核心必备功能:
夜视成像系统:需搭载 “红外热成像相机 + 低照度可见光相机” 双载荷 —— 红外相机可捕捉人体 / 车辆的热辐射(不受光线影响,适用于完全无光环境),低照度相机(感光度≥ISO 6400)可在路灯、月光下呈现彩色画面,辅助确认目标细节(如人员衣着、车辆牌照);
补光控制:配备可调节功率的 LED 补光灯(功率≥30W),但需注意 “补光范围与强度”—— 近距离(5-10 米)补光避免过强导致画面过曝,远距离(10-30 米)开启强光模式,同时禁止直接照射人体眼部(符合安防作业伦理);
低光环境定位:支持 “视觉定位 + IMU 融合”(仅依赖 GPS 易受夜间云层干扰),确保在无 GPS 信号时(如厂区高楼遮挡)仍能稳定悬停,定位精度误差≤0.5 米。
规避识别失误与碰撞的措施:
目标识别:开启 “AI 智能识别算法”(如人员、车辆分类识别),结合红外热成像的 “温度阈值筛选”(人体温度 36-37℃,车辆发动机温度≥50℃),排除路灯、空调外机等干扰热源;
障碍规避:开启 “全向红外避障 + 激光雷达”(夜间视觉避障易失效),设置 “安全飞行高度”(厂区巡逻高度 20-30 米,避开塔吊、电线等障碍),同时提前导入厂区 CAD 地图,规划 “预编程航线”,减少手动操控失误。